說好要講內灣的故事,卻發現東西有點八股又有點多,這些落落長內容如果說得上有點價值,應該是因為多數
內容是我的一手資訊,在過去花了許多時間累積下來的,我並不想改變敘事的方法,所以僅在文章前加入引導並將照片編進文章中,盡量地減少閱讀時的乾澀感,當年影像都還是沖洗照片,掃瞄後解析度有限,我只能這樣盡力了!這篇我想先說內灣支線,也就是由新竹站連接至內灣站的這段鐵道,這是台灣唯三的鐵道支線,另外兩條支線分別為平溪支線與集集支線。

邱的資料.jpg 
邱立燮說著內灣線的故事,一邊搬出他珍藏的資料及鐵道迷的來信。

內灣線更改路徑

現在內灣線的路徑並非原本的規劃路線,原先內灣線的設計是從竹東向東南東方,越過頭前溪,通過芎林鄉的秀朗湖;而建成的內灣線卻繞行彎路、經橫山再跨越上坪溪及油羅溪,並且多加建了一條鐵橋,才變成現今大家所知的內灣線。

倒三角.JPG
這段進內灣前的小鐵橋和波坎形成一個V字


原因在於光復初期,社會以地方鄉紳、官僚為主體,是地方的士紳主導政治的時代,橫山區(溪南)地區以蔡家為主導,橫山地區為上坪及油羅兩條溪包圍,每遇洪水交通便受阻,久為交通不便而苦,居民獲知內灣支線不通過橫山便十分的失望,群起陳情,當時蔡家的蔡錦繡為縣參議員,以他個人的力量向立法院求助,這條鐵路就因此截直取彎經過了橫山。


想不到的火車生活景象

舉凡火車、捷運與高鐵這樣大型的運輸系統,應當都有個穩當的停車場,從來也不曾想過火車在靠站時有多少龐大的工程要進行,更何況是停在像內灣這樣的一個小村子裡,有一晚邱大哥值晚班時,我們聊到這些:
內灣是個三面環山的山城,火車站的位置幾乎在聚落的上層處,和左右兩側的山懷抱這個小鎮,當火車停留在內灣準備載客時,火車的聲響可是繚繞全村…

Pict0009.JPG
內灣火車在內灣站內停靠。

邱立燮值晚班的時間是從下午五時到隔天的早晨九點,值守得除了車站,最主要的是在內灣過夜的火車,由於火車在發動時發出的聲響很大,所以火車在內灣過夜時必須熄火,以免吵到村人。據說火車除了在修理廠或配有設備的站才能熄火,因為像火車這樣的大型機具,發動有其困難性存在,若無法順利啟動時,在像內灣這樣的支線小站,是沒有機器可以輔助的。

所以值守夜班的站員,必須在內灣首班車六點發車前半個鐘頭,預先將火車發動,以備突發狀況。邱立燮說,有一次他值班時剛好碰到火車發不動,只好向別站請求支援,一邊以電話溝通,一邊現場模擬,那一次首班車足足慢了四十分鐘才發車,急壞了那些上學的學生們。

邱立燮說,現在大家生活富裕多了,大部分的村民也不太坐火車了,現在一些孩子上下學通車的使用率比較高,假日也要看天氣好不好,才有人坐火車來玩。


內灣線大規模縮編

邱立燮本來是在合興站的,87年才調來內灣站,他說以前在合興站可熱鬧多了,合興算起來也是個不小的站,有站長及副站長和站員共12人(內灣沒有站長,總歸合興站管轄),現在內灣站三個站員輪值早、晚、休三班,平常也碰不在一塊兒!
69.jpg 80.jpg 76.jpg
藉由這些遛籠將石灰石礦運至合興站的降石場。


不過合興站現在人員調動後,留守的只剩下5人了,原因是內灣線都是靠台泥及亞泥的貨運來補客運上的虧損,今年二月底,關西赤柯山的石灰石礦停止開採了,合興站的降石場也停止運轉了,原本可以看到一箱箱由纜車運輸的石灰石礦的場景,也終告落幕。 

Pict0031.JPG
合興站有個當地著名的愛情故事,也是新人們喜歡取景的一站。

台鐵原是負責將纜車運至合興的石灰石礦接駁至竹東的台泥廠,如此一來,台鐵貨運的收入減少,裁員或人員調度成為必然,他說以後合興也將走上無人站一
途。(日後再行訪問,三月底合興站人員已調動完畢,在火車迷心目中站相當重要地位的合興站,現已為無人轄管的招呼站,合興與內灣則一並由九讚頭負責)。


票櫃內見輝煌時期

他也大方的讓我參觀了售票室,一個陳年的大木箱,一格格的標記著車站的名稱,河南、合興、九讚頭……等等。另一邊有一排熏黃的標籤,除了內灣線的站名外更延伸到台北萬華,這可是看得我一頭霧水,經邱立燮解釋後才了解,原來在當時煤礦的黃金時代,很多人都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,為了票務方便,也就販售由內灣支線到新竹轉車至其他地方的票。根據資料說明,六十年代後,煤礦的坑道愈挖愈深,災變頻傳,再加上進口煤的價位已低於本地產品的成本,所以礦業也告沒落。


消失的降石場

整個內灣線的開發和當時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,1950年代是國家權力鞏固起來的年代,建立後來國家能夠強力主導經濟發展的基礎,在此階段,工業生產以紡織、食品、水泥、肥料等為主導部門,對國內弱小的民間工業部門,如:水泥、玻璃、塑膠原料、人造纖維等產業也加以刻意保護(林景源,1981)。應因當時國家建設之需求,水泥業成為工業發展上最重要的部分,以至於短短27.9公里的內灣支線中,就有台泥及私人產權的亞泥兩家水泥廠設置,以鐵路大量地運輸石灰石礦及製成水泥,而水泥業對煤礦的大量需求,也是一並產生。

69BMP.jpg   65BMP.jpg
遛籠至降石場後,石灰石礦倒落在建築體的收容空間中,最後再以漏斗裝載至專用車廂。

內灣線的前身為竹東支線。日據時代昭和十九年,為了運輸竹東及山地的物產,已開工興築,至昭和二十年,日本戰敗投降而停工。光復後,有鑒於火車支線的重要性暨延續日人在竹東設置竹東工業區之規劃,正式發展竹東工業區,於民國三十六年時完成新竹至竹東鐵路之興建,當時主要的功能是方便竹東的水泥、玻璃等工業運輸,而當地的木材、竹、茶等資源也便於輸出。爾後為了開發石灰石,竹東支線在民國三十九年接續到了合興,台泥在合興站設有降石場,石灰石由關西的赤柯山礦區運出,以空中纜車運送至合興站,再以貨運火車運載至竹東台泥廠。

九讚頭.JPG 
降石場架設於鐵道上方,火車裝載後及駛出至台泥廠區。

到民國四十年火車路線延伸至內灣,內灣支線終告完成,火車路線延伸至內灣的價值,在於當時政府有計劃開發礦產,早在日據時代日人已偵探出礦區的位置,只是當時戰爭爆發,日人不及開發。加上當時國家開始著重於發展工業,機具對於煤的依賴度提高;再者石灰石提煉成散裝水泥時,亦需要大量的煤礦,所以開發礦產勢在必行。內灣是進入山區前的最後一個平地聚落,原本鐵道計劃再往尖石邁進,但因坡度過大,有實行的困難遂以內灣為終點站。


最後這張車票
 

票.JPG 票2.JPG

這些是內灣在巨大改變前的一些紀錄,在這些記錄裡,看得到內灣在光華褪下後,暴風雨前的寧靜景象。最後要提醒的是時間點,當文章提到今年或現在這類的用詞,所指的就是1999-2000年間的時空背景。

那年我在內灣時,內灣還使用厚紙卡車票,已是台灣極少數還有厚紙卡車票的車站,現在所有售票因電腦化,已統一改為電腦打印的薄紙車票。一日訪問邱大哥後,他問起我的生日,就在後幾次碰面時他交給了我一張車票,上面的編號0310正是我的生日,我十分感動,因為這張車票得來不易,車票是按照流水編號販售,必須等到這個號碼,並適時地將它買下才能保有,即便現在想起,我內心仍充滿無法言喻的感激。

Pict0008.JPG

最後,僅以這篇文章向邱立燮邱大哥致敬,感謝您在工作上的熱情與專業讓我們今天能分享內灣線的點滴,並再次謝謝您在那些日子對我的關懷與照顧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niml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